本网讯(记者 林泽梅 柯楠)为充分发挥资深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升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电气工程学院于第7-10周顺利开展了“匠心育人·薪火相传”教学示范公开课活动,并于5月9日上午在B6-403会议室召开教师座谈会。本次活动通过资深教师课堂示范、教学经验分享与互动研讨等形式,为新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推动学院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持续提升。
课堂示范:深耕专业与创新并举
为确保教学示范公开课实现专业全覆盖,电气工程学院选拔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的8位资深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于第7-10周期间以每周2位主讲教师开展教学示范公开课活动。
教学示范公开课信息(林泽梅 提供)
活动期间,杨向宇教授以《电机学》中“交流绕组的共同理论问题——电动势与磁动势”为主题,聚焦电机设计中的共性问题,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推导电动势与磁动势的数学模型,将抽象的数学公式转化为直观的磁场动画与电动势波形图;利用对某一种型号的永磁同步电机参数优化实例,实现了“理论推导-仿真验证-工程应用”的闭环教学。新颖的教学设计将电磁场理论与电机工程实践融合,彰显了“理实交融、教研相长”的课程特色,引发学生对电机本体设计的深度思考。
教学示范课现场(林泽梅 提供)
张紫凡副教授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学中,以树状板书拆解复杂逻辑,结合“三段式电流保护”回顾知识框架,课堂穿插提问讨论,融合设备特性和故障案例分析,结尾以阶梯习题引导学生推演案例,形成“讲-练-思”闭环。她板书层次清晰,互动紧密,既紧扣“选择性、速动性”等理论核心,又通过实践推演强化工程能力,凸显“知行合一”理念。
经验传承:双向互动促成长
9日上午,电气工程学院在B6-403会议室召开教师座谈会。院长杨向宇、副院长沈娜及十余名教师代表参与会议,围绕教学创新、课堂管理、实践教学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教师座谈会现场(林泽梅 摄)
座谈会伊始,新教师代表结合示范课谈自己的听课收获与困惑。李杰辉老师以2023电气4班为切入点,剖析了学生出勤管理与课程结构优化难题,通过动态调整班委架构、组建“结对帮扶”学习小组等班级治理手段,该班级学业成绩显著提升。刘巍老师从跨课程听课体会出发,提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精准把控课堂节奏等思考,引发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共鸣讨论。针对教师们关注的学生学业帮扶问题,沈娜介绍了学院自2018年建立的学业预警帮扶机制,包括一对一助教生帮扶及课程帮扶等特色举措,鼓励教师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积极帮扶困难学生的学习。
教师代表发言(林泽梅 摄)
针对新教师的困惑,老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授课,依次分享教学经验。张紫凡分享了学习通平台的创新用法,通过设置实时互动题目、开展“课堂走动式提问”并配套积分奖惩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她建议教师们可依托SRP项目平台动态更新课程资源,以挑战性任务驱动深度学习。冯瑞珏则从技术赋能角度,提出探索学习通“课程地图”“知识图谱”等新功能,打破传统课堂时空局限,构建立体化教学场景。刘彬博老师结合转岗实验教学的经历,强调强化实验课过程性考核、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的重要性。
最后,杨向宇提出青年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从“站稳讲台”的基本功夯实,到“站好讲台”的教学艺术提升,再到“讲出亮点”的特色品牌打造,强调学院将持续开展示范课观摩、教学创新竞赛等活动,完善“以老带新”导师制,构建覆盖职业发展全周期的培养体系。他指出,高校教师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全体教师树立“教学相长”理念,在新老教师共研、理论实践共振中形成良性发展生态。
杨向宇院长总结(林泽梅 摄)
据悉,本次教学示范课与教师座谈会系列活动,以“传承创新、教学相长”为主线,通过资深教师示范引领与群体智慧碰撞,系统构建了“理论深耕、实践创新、管理优化”的三维培养体系。学院将持续深化教师培养体系,引导教师从“站稳讲台”向“讲出特色”跃升,为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电力和新能源人才注入持久动力。
文字录入:林奕丹 电气工程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