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丽)为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号召,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学生实习就业渠道,5月13日下午,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软件工程系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带领2022级软件工程4班学生深入昊链(中山)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企业实践活动。
昊链科技代表讲话(张丽 摄)
活动伊始,昊链(中山)科技有限公司CEO高宇明在全球最大LED生产封装企业——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开展了一场《昊链科技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主题讲座。高宇明以木林森智能生产车间为例,揭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痛点。他指出,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通过MES、QMS、WMS等工业软件系统协同,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讲座中,高宇明重点展示了昊链科技如何通过系统集成方案,成功帮助木林森实现各生产环节的数据互通与流程优化,使现场师生直观感受到工业软件对提升制造效率的关键作用。随后,他结合具体案例,解析工业软件如何破解生产流程割裂、数据孤岛等难题。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需求分析方法代入,围绕系统兼容性、数据实时性等问题与企业团队展开交流。学院软件工程系副主任邓一星表示,企业场景让抽象理论落地,能帮助学生理解需求的动态性与技术实现的复杂性。
在智慧仓储车间,自动化运输小车(AGV)的精准作业成为移动课堂。企业工程师详解AGV路径规划融合WMS与物联网技术,需要动态平衡货物重量、配送优先级等变量。学院软件工程系张丽老师现场教学,强调这是非功能性需求的典型,系统不仅要“能做”,而且要“做得高效、稳定”。学生们一边记录技术细节,一边与工程师探讨系统容错机制、效率优化等深层逻辑,直观感受需求分析中“隐性要求”的实践价值。
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系统看板(张丽 摄)
随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们参观MOM系统看板,观察实时跳动的生产数据、设备状态与订单进度。技术负责人介绍,系统需对接上百个数据源并实现毫秒级响应,而模块化设计与低代码平台的应用,正是快速迭代需求的关键。
此次实践活动中,学院与昊链科技联合开展的企业数字化开发专项毕业设计答辩也顺利举行。答辩中,由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组成的答辩组,聚焦系统业务适配性、功能完整性等维度深入提问,学生应答逻辑清晰,充分展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能力。高宇明高度评价,“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做中学’,既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也为企业输送了可落地的技术方案,是产教融合从‘协同’走向‘共生’的生动实践。”此次答辩标志着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型+创新型”数字化人才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校企合作组织答辩现场(邓一星 摄)
活动结束时,邓一星在总结中指出,从课本到车间,同学们不仅看到技术应用,更要学会像工程师一样从场景中挖掘真需求。高宇明表示,期待更多学子加入工业软件研发,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此次实践从车间参观的“沉浸式认知”到答辩现场的“实战化检验”,学生不仅见证了工业软件如何破解传统制造痛点,而且通过企业专家对系统兼容性、业务适配性的深度追问,学会像工程师一样从场景中提炼需求、在约束中优化方案。这种“实践浸润打基础、答辩淬炼验真章”的模式,为项目式教学注入了木林森数字化转型的真实场景资源,更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检验”的闭环,夯实了学院“理论-实践-创新”的立体化教学根基。
文字录入:李浩亮 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