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吴欣龙)为推动新能源知识普及与科技创新实践,7月9日至17日,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光伏碳普惠”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佛山市南海区直街社区,开展了为期9天的“光伏新能源科普+3D打印技术推广+社区服务+红色教育”系列志愿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南海区团委、直街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吸引了超200名社区居民的参与。
精准对接探需求,深度调研奠基础
9日上午,实践团一行15人抵达直街社区后,与社区党委、团委负责人展开座谈交流。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形式,对社区内32户家庭进行了走访调研。调研发现,虽然光伏设备在社区覆盖率已达45%,但居民对光伏发电原理的认知度仅为28%,存在明显的知识普及需求。同时,社区青少年对科技实践活动的参与意愿高达92%,这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地考察过程中,实践团重点考察了社区活动中心的场地条件,并针对电源配置、安全通道等细节提出优化建议,确保后续科普活动的安全性。社区团委书记陈浩斌表示:“团队的调研非常专业,为社区后续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光伏科普启童心,绿色能源润心田
10日至12日,实践团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光伏科普系列活动。首日的基础知识讲座中,团队成员创新性地采用“光伏魔法课堂”的形式,通过太阳能发电实验箱、光伏原理动画等教具,向82名社区儿童展示了光电转化过程。第二天的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组装光伏小车,在团队成员指导下完成电路连接、机械组装等工序。当一辆辆小车在阳光下开始运行时,现场响起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此外,活动还设置了“光伏知识竞赛”环节,通过趣味问答巩固学习成果,活动最终评选出了10名“光伏小达人”。
社区教育专员陈丽娟评价道:“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教育效果远超预期。”活动结束后,有73%的参与者表示希望继续参加类似科技活动。
光伏宣讲小课堂(陈昱瑾 摄)
3D打印展创意,科技筑梦向未来
13日至14日,实践团将3D打印技术带进社区。团队成员首先通过视频演示了3D打印在航天、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随后,现场展示了从建模到成品的完整流程。孩子们轮流操作简易建模软件,设计属于自己的创意作品。活动共完成56件作品的打印,包括建筑模型、卡通人物等。团队成员还特别设计了“未来城市”主题创作环节,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描绘心中的绿色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将3D打印与光伏知识相结合,指导孩子们设计太阳能板支架模型,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这种创新教学模式,获得了南海区科协的高度认可,并计划未来在全区推广。
社区儿童观察3D打印成品(陈昱瑾 摄)
社区治理齐参与,青春力量焕新颜
15日至16日,实践团响应社区“美丽家园”建设号召,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团队成员分为三组,采用“分区包干”的方式,对社区主要道路、背街小巷的违规广告进行集中清理。
在38℃的高温下,志愿者们创新工作方法,先用温水浸润广告贴纸,再用专用铲具清除,最后用砂纸打磨残留胶印。两天内累计清除广告260余处,覆盖2.3公里公共区域。活动还带动了20余名社区居民自发加入清洁队伍,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社区居委会决定建立长效机制,将每月15日定为“社区环境清洁日”。
实践团清理社区违规广告(王格铒 摄)
红色研学忆初心,革命精神永传承
17日,实践团前往中共南海县委旧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在讲解员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革命历史陈列馆,通过200余件珍贵文物、30余幅历史照片,深入了解南海地区党组织的奋斗历程。
在“革命烈士墙”前,团队成员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重温入团誓词。随后,大家围坐在复原的县委会议室,开展“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主题讨论。团队队长吴欣龙表示:“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让我们深受触动,作为工科学生,更要将专业技术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活动最后,实践团与旧址纪念馆达成共建协议,将在馆内设立“科技助力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实践团在展馆参观(陈昱瑾 摄)
本次系列活动,实践团累计服务时长超过600小时,直接受益群众达300余人次,并获得了南海区“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荣誉称号。活动实现了“四个结合”,包括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技普及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志愿服务与社区需求相结合和青年成长与时代使命相结合。
团队成员林佳怡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不仅要写在论文里,而且要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践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青春力量,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文字录入:朱奥雪 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