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领略教学名师风采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作专题讲座

时间:2024-04-15 浏览量:461
分享

本网讯(记者 邹春梅)为进一步深化“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校“磨课工程”方案,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4月1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学院磨课工程专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永刚在行政楼617会议室开展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校团委书记王羽及其他学院部分教师聆听讲座。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吕志主持。

 讲座现场(邹春梅 摄)

讲座中,张永刚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来参加省级、国家级思政课教学比赛的实战经验和平时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网络直播和录课经历,以“‘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本向度”为题围绕理念、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分享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他首先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谈起,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以“三屏融合”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即突出“投影屏”的政治性与针对性,发挥“电视屏”的引领性和示范性,依托“手机屏”的及时性与灵活性,构建理论传播的新模式。随后,他谈到,在理念层面,教学的吸引力必须要直面学生疑惑,教学要基于“痛点”的问题导向,通过紧扣理论重(难)点、捕捉现实热点、直面学生疑点,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的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吸引力与获得感;在内容层面,听者的获得感来自理论的深度,思政课教学要对标“金课”的理论深度,既要坚持“史论著”结合,融入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叙述,又要通过研读经典、不断学习方式方法积极构建“理论—叙事”的教学模式,并以“教学—科研”反哺互促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叙事”能力;在方式层面,要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与“大思政课”格局,以多元同构与合力优势,不断激活育人生命力。

与会教师向张永刚教授请教(邹春梅 摄)

“教材是句号,教学是问号”“走进‘现实中的青年’”“要融入时代,学会理论—叙事”……讲座中,张永刚教授语言幽默风趣,金句频出,引人入胜。或结合自身所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地阐明“大思政课”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等教学理念;或畅谈自己参与录制《湾区哥哥的思政课》背后的故事及孵化的系列作品和成绩,提出“大思政课”可在内容、形式、机制上创新,提升教学吸引力;或根据中国科技与互联网发展轨迹分析当年青少年的特点,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运用好pre(展示、报告)和媒介这两种渠道,把握学生的问题域和关注点;或以自身教学竞赛及科研经历为例,坦言思政课青年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赛促教、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促……张永刚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引起全体任课教师的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与会老师就教学竞赛、课程建设、教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向张永刚教授请教,张教授一一作详细解答。老师们纷纷表示,整场讲座贴近教学实际,干货满满,既领略了教学名师的风采,又拓展了教学思路与视野,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获益颇丰。

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张永刚教授颁发磨课工程专家聘书(邹春梅 摄)

讲座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向张永刚教授颁发了磨课工程专家聘书。吕志院长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张永刚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衷心感谢。他表示,张教授的讲座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透彻、理论深邃,其中关于教学理念的金句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金句既是张教授多年来对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与积累,也是助力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金句良言;张教授以理论、内容、方法等为切入点构建教学框架,提出的教学理念新、方法新、思维新、内容新,强调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理念”“发挥团队合作优势”“运用数字技术”等方式讲好思政课,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大学生的实际为切入点、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导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提升、视野拓展、教学及理论水平提高均有很大的帮助,让聆听者收获良多。

张永刚教授是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在思政课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成就斐然,硕果累累。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8项,在《教学与研究》《现代哲学》《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先后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华南五省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被授予广东省“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文字录入:张芷妍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