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郭韵焓 杨滨宾)当文字与心灵相遇,阅读便成为一剂治愈良方。4月10日至5月8日,图书馆联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推出“心灵驿站:阅读中寻找治愈的力量”阅读疗愈分享会。活动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为共读文本,通过“渐进式共读+沉浸分享”模式,引导参与学生在深度对话中探索自我认知与情绪疗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阅读相结合,注入新活力。
活动现场(图书馆 提供)
本次活动分为四期,每期围绕《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特定章节展开。主办方向参与者赠送该书籍,要求成员提前自主阅读后,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鲁丹凤副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主题式共读。现场聚焦“儿童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等心理学核心概念,层层深入剖析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了解个人成长的心理原因。通过苍鹭医生与蛤蟆的对话,深入剖析情绪成因。特别设计的“分享与回应”环节,鼓励学生围绕书中“最触动的段落”与“当下生活感受”展开真诚对话,形成“阅读触发思考-分享引发共鸣-反馈给予支持”的情感链条。
“阅读疗法的本质是让书籍成为一面镜子。”鲁丹凤表示,活动设计借鉴了积极心理学与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文学隐喻来降低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书中引入了“人生坐标”的概念,帮助成员以非对抗的方式检视自身行为模式。此外,每周递进的主题也模拟了心理咨询的阶段性成长路径。她特别强调:“小规模参与的私密空间能营造给人安全舒心氛围,让深度自我暴露成为可能,这是常规分享会难以实现的疗愈前提。”
赠书环节(图书馆 提供)
“我曾经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习惯性地讨好他人。”2024级计算机工程学院付同学分享道,“当读到‘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总在用童年模式应对问题。”2023级土木工程学院李同学也表示,小组反馈让他学会接纳脆弱:“我说出自身压力时,大家没有评判,而是用书中的‘情感银行’概念帮我重构认知,这种支持比独自阅读更有力量。”
这场小规模的读书分享会,将阅读从知识载体转化为情感媒介,让书香校园拥有了治愈人心的温度。图书馆馆长郭培虹表示,图书馆未来计划开发“书单处方”活动,针对焦虑、人际困扰等典型问题推荐对应书目,并融合艺术疗愈等多元形式,探索将阅读疗愈纳入常态化阅读推广体系。
文字录入:郭韵焓 图书馆;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