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陈兰娥 陈磊)5月9日上午,建筑学院在A10开展2022级建筑学专业“城市更新设计”课程建筑师评图活动。学院副院长吴桂宁、2022级设计课全体师生参加本次活动。活动邀请了广东省设计院、广州市规划院等有关单位高级工程师担任评图嘉宾。
颁发聘书(陈芷筠 摄)
评图活动前,吴桂宁向评图嘉宾颁发了“设计课程作业成果暨课程建设咨询专家”聘书。本次活动的评图嘉宾包括广州市规划协会副会长高军研究员,广州市黄埔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工程师、设计总监黄玉琦,广州市花都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工程师、编研中心主任张琼,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花都分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王峰,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一所高级工程师、副总工曾琦,以及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马天天。
课程答辩(陈兰娥 提供)
随后,评图活动在三个设计教室同步开展。本次设计课程采用了“一班一地块”模式,各教学班围绕指定地块进行城市更新微改造设计。每班由3位校内导师和2位企业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6个设计组的方案进行细致点评。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表达,在10分钟的汇报时间内,结合展板图纸、手工模型及PPT演示,清晰阐述了设计理念、改造策略以及创新亮点。评图嘉宾从真实项目视角出发,围绕城市更新的可行性、工程技术落地性、运营可持续性等维度,对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就汇报逻辑、语言表达及专业仪态等职业素养对同学们进行了指导。
答辩结束后,评图嘉宾在A10-205会议室进行综合评议并评选优秀方案。评审团对进入终审环节的6份小组优秀方案,从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合理性和表达完整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经过多轮严谨的讨论与投票,最终评选出4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业。
集中评审(陈芷筠 摄)
评图活动总结会上,吴桂宁和年级组专任教师与评图嘉宾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讨。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学院教师团队展现出的系统性教学方法和个性化培养模式,赞赏了学生群体呈现出扎实的学风和创新的思维特质,部分设计作品已展现出显著的专业发展潜力。专家们还从产教融合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重点强调应强化项目策划能力的系统化训练,使人才培养更紧密对接行业实际需求和工作场景。
方案展示(陈兰娥 提供)
学生杨健熙表示,“这次评图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思维与专业视角的碰撞。专家们以多元视角解读了我们的作业,从中找出我们之前未曾注意到的痛点和关键问题,拓展了我们的认知维度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我们体会到真实的职业设计场景。”学生赖雨甜认为,“这次专家评图让我受益匪浅,专家们既肯定了我们组在历史肌理延续和功能混合上的尝试,也尖锐指出了空间尺度把控不足、技术细节表达模糊等问题。尤其是关于‘如何平衡创新与落地性’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城市更新不仅是形式设计,更是对城市脉络的深度回应。后续我们将会结合专家的建议,强化场地调研与构造深化,让设计更具说服力与专业性。”
活动现场(陈兰娥 提供)
据悉,建筑师评图活动是建筑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自2024年10月开展首次评图活动以来,已成功举办两期,邀请建筑师、工程师15人次进校参加教学活动,为师生搭建了与行业专家深度对话的桥梁,呈现了真实的设计评审过程,凸显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
文字录入:陈磊 建筑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