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高歌 蔡梓源)7月4日至11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古韵今承”实践团走进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开展“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前山凤鸡舞、造贝林九棍两项非遗项目,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绽放新光彩。
精准对接,锚定非遗传承核心目标
实践团首站抵达前山街道市民艺术中心,与街道办及文化站负责人进行交流。双方围绕非遗保护与发展这一主题,明确以“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为核心目标。为打破非遗传播的年龄壁垒,实践团计划借助创意宣传片、特色IP形象以及推广小程序等年轻化、数字化手段,为非遗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山文化站负责人介绍前山非遗(张洛鸣 摄)
对话传承者,探寻凤鸡舞传承之路
前山凤鸡舞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实践团与传承人湛嘉威老师展开深度对话,湛嘉威老师介绍了凤鸡舞在岭南大地的起源与发展,分享了项目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挑战,并揭秘了道具精妙工艺与表演独特精髓。这场对话是珍贵的文化传承见证,为成员们揭开了凤鸡舞的神秘面纱。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凤鸡舞,实践团利用直播手段,在前山市民艺术中心非遗展厅,开展凤鸡舞专题宣讲,讲解凤鸡舞的历史背景、形象寓意和表演技巧。通过直播,吸引了超500人观看,点赞量超3万,有效拉近了网友与凤鸡舞这一非遗文化的距离。
实践团访谈湛嘉威老师、开展凤鸡舞直播宣讲(陈偲颖 摄)
体验林九棍,感受武学传承魅力
在造贝林武术馆,实践团对非遗项目“造贝林九棍”展开调研与体验。七旬传承人黄华后师傅讲述了林九棍从古代“御敌之术”逐渐演变为现代“健身之道”的历史变迁。黄华后师傅数十年坚守教学一线,桃李满园的故事,让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传承的热忱与担当。在黄华后师傅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亲身习练三十六式,握棍挥打间的震颤、酸麻与汗水,让成员们真切领悟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为助力林九棍“破圈”,实践团在训练点进行直播,不仅展示出林九棍的分解动作,而且还呈现了精彩的对打套路。这场互动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成为传播林九棍文化的一次创新尝试。
实践团成员开展线上直播、与黄华后师傅学习造贝林九棍(陈偲颖 摄)
创新赋能,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在了解两项非遗项目的同时,实践团还积极寻找创新传承的灵感。团队成员受邀观摩了“非遗少年说”第五届香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活动。活动现场,青少年们利用生动语言和独特视角讲述非遗故事的方式,给实践团带来了启发。基于此,实践团提炼非遗文化元素,精心打造了“前山非遗”特色IP形象,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了既可爱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卡通形象。同时,团队还着手准备开发数字化推广小程序,让用户更便捷地了解非遗知识,参与非遗体验,旨在通过年轻化、数字化的方式拓宽非遗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
实践团观摩“非遗少年说”、设计前山非遗特色IP形象、开发小程序(陈偲颖 摄)
深化内涵,结合红色教育传承精神
实践团还前往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珠海方志馆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成员们跟随讲解回溯党史,从珍贵史料中感悟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此次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承与红色精神传承有机结合,让成员们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汲取红色力量,进一步深化了实践活动的意义。
实践团到珠海方志馆进行研学(陈偲颖 摄)
青春赋能,焕发时代光彩
此次“古韵今承”实践团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之行,通过精准对接需求、创新传播手段、深度体验学习以及融合红色教育等方式,为前山凤鸡舞、造贝林九棍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能量。青年学子们以实际行动守护文化根脉,探索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衔接的多元路径,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文字录入:高歌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