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宋璐瑜)9月4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在A12-802会议室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归来话成长暨院内结项评审答辩会”。本次会议旨在系统总结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检验各实践团队的成长与收获。马克思主义学院吕志院长、王文彦副院长、詹仲亚教授及蓝荣策副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出席。
六支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团队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展示和答辩。各团队围绕实践主题、过程与成果进行汇报,展现出当代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青春风貌。
四位出席答辩会的评委(宋璐瑜 摄)
壮志不减实践团以“青春赋能瑞岭村 实践绘就振兴卷”为主题,分享团队在花都区赤坭镇瑞岭村开展的实践历程与收获,带着“用青春力量助乡村振兴,用专业技能破产业难题”的初心,走进瑞岭村,聚焦当地核心产业——岭南盆景。从调研到实践,从探索到落地,在这片孕育盆景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属于青年学子的奋斗足迹,活动结束后,该团队收到瑞岭村村委会的感谢信“你们用专业破解乡村发展难题,以热情感染每一位村民,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的担当”。活动让每一位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
Young实践团以“古村Young说—新媒体+助力古村文化出圈又出彩”为实践主题,依托“新媒体+”模式,开展视频创作、文创设计、直播宣讲和实践调研,直击三华村的发展痛点,为古村注入新活力。通过“新媒体+”展开四大核心工作,让三华村文化“火起来、潮起来、树起来”,让革命精神永相传,工作获得了三华村和花都区博物馆的高度认可。
七彩阳光实践团在这个夏天带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责任,走进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文化站和寨岗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12天的“七彩公益第二课堂”活动。活动设置了软笔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形体、特色非遗体验等6类公益课堂,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爱,收到了来自寨岗镇团委的感谢信与由寨岗镇人民政府颁发的锦旗,最终以精彩的成果汇演与汇展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薪火探粤者团队以“高校赋能大麦山:影像助力乡村振”为主题,前往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围绕文化传承,宣传推广和实践育人三大活动目标开展实践,以影像记录为纽带,扎根村镇,实地走访,系统挖掘瑶族文化瑰宝、生态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动能,为大麦山镇量身打造形象宣传片,探索高校智力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火热青春实践团以“红村艺韵:创意设计赋能表竹村文脉活态传承”为主题分享其团队在广东省阳江市表竹村的红色实践历程,通过参观红色遗址、访谈革命后代、整理历史资料,深入挖掘表竹村的红色文化。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开发出系列红色文创产品、拍摄主题宣传视频,相关成果已被表竹村村委会采纳,用于今后红色旅游推广之中。
粤力笃行青年团以“笃行开场节 粤力瑶乡情”为主题,前往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大麦山镇助力“七月七”开唱节。从前期策划到现场组织,从节目编排到民俗记录,团队深度参与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现代化运作,协助当地政府成功打造了一场融合传统与当代的文化盛会,有效提升了大麦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答辩现场(宋璐瑜 摄)
六支团队答辩结束后,蓝荣策副教授代表评审组进行总结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各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指出“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了解国情、服务基层的重要平台,更是锤炼思想、增长才干的现实课堂。各团队纷纷表示,将继续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延续“三下乡”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蓝荣策作总结(宋璐瑜 摄)
最后,全体评委老师、指导教师与实践团队成员合影留念。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百千万工程”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课程化、成果化,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贡献马院智慧、书写青春华章。
文字录入:张芷妍 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