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王曦 陈妙欣 熊祥)为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的号召,传承红色基因,引导电气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做贡献,7月2日至7日,电气工程学院“筑梦星河”实践团聚焦于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在广州与汕头两地开展了为期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
探秘现代电力 溯源发展历程
2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广州猎桥变电站科普中心,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开启了一场电力科普探秘之旅。这座被誉为“城市月光宝盒”的现代化电力建筑,以沉浸式体验与前沿技术展示,揭开了城市光明背后的秘密。在以“更智能”“更可靠”“更亲近”“更卓越”命名的四大主题展区,集中展现了变电站科普中心的现代创新和科技力量。
实践团参观变电站(何宣沂 摄)
参观之余,变电站人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了建站之初破解“邻避效应”的历史。通过开放日与社区参与,邀请曾持异议的居民实地考察;采取“社区事·大师做”的民意设计方案、多次组织居民座谈会;开展常态化科普与名人代言,邀请苏炳添担任科普大使进行实验演示,最终实现从“邻避”到“邻利”的转变。
华安楼参观现场(何宣沂 摄)
参观完变电站科普中心,实践团来到华安楼,进一步探索电力发展史。工作人员介绍说:“华安楼是新中国广东电力工业的摇篮,被誉为‘电力祖屋’,现已活化改造为南方电网广州电力展示馆。”通过参观,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广州电力发展的历程,大家看到了电力工作者在台风肆虐、城市断电时抢修的场景,了解到广州电力事业历经重重考验、走向坚韧不拔的奋斗历程,体会到老一辈电力人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橱窗内陈列的展品,也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电力发展史。
调研群众认知 聚焦能源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光伏路灯等设施逐步落地,新能源正逐步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为深入了解居民对新能源的认识与需求,4日至6日,实践团前往汕头市龙湖区展开走访调研。
实践团开展调研(何宣沂 摄)
调查显示,尽管部分居民已开始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新能源产品,但对“新能源”的整体概念认知仍比较欠缺,普遍存在对安装成本、设备安全性的顾虑。同时,许多居民对新能源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希望国家加大科研投入、出台补贴政策以降低使用门槛和使用成本,并强化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对绿色清洁能源的认知水平。
探索能源奥秘 科普点亮童心
7日,团队走进了龙湖区新津街道,为社区孩子们开展了一场科普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动手操作两个实验:一是利用水果中的化学能制作“水果电池”点亮小灯泡;二是组装简易风力发电机模型,观察风力如何驱动叶片转动并产生电能。通过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科学原理。
实践团带领儿童做科普实验(何宣沂 摄)
至此,“筑梦星河”实践团顺利完成暑期三下乡活动。此次实践,不仅是锻炼队员能力的机会,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责任的担当。实践团成员陈妙欣同学感慨道,“国家目前正在进行能源转型,作为新能源专业的我们,需要深入学习电力发展史及专业知识,将理论结合实践,为国家能源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录入:林奕丹 电气工程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