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国际商学院“文迹寻粤队”开展大学生暑期教育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11 浏览量:25
分享

本网讯(记者 王松媛 张素雅 刘金彩)为引导青年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在南粤大地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7月4日至7日,国际商学院组织“文迹寻粤队”师生10人奔赴南粤文脉线重要节点——潮州、汕头,开展实地研学考察,深入了解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潮州:在古城烟火中解码 “活态传承”

7月4日下午,“文迹寻粤队”走进韩文公祠。队员们了解到韩愈贬潮八月间兴学育才、驱鳄安民的功绩,被祠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警句触动,体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与 “出身不决定终点,坚持与勇气改写命运”的价值。

7月5日早上,队员们来到广济桥。作为世界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之一,十八梭船连接、汛期开合泄洪的巧妙设计,诠释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工程哲学。队员们在桥上感受古人智慧与韩江风光,还在“流动的文化展厅”中接触剪纸、瓷花、木雕、工夫茶等国家级非遗,对艺人们的技艺惊叹不已。广济桥以现代光影技术艺术化呈现桥梁历史、建筑美学与潮剧等民俗文化,成为传统文化借科技焕新生的典范。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广济桥既是古代工程奇迹,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活态文化场域。下午,队员们漫步牌坊街,23座修复的明清牌坊构成“露天历史长廊”,状元坊、七俊坊等石刻诉说着潮州人重教兴学、忠孝节义的儒家传统。

队员们在潮州实地考察(蔡杉屿 摄)

汕头:在侨乡记忆间读懂爱国情怀

7月6日上午,队员们首先来到侨批文物馆,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故事都让队员们对侨胞们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侨批,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队员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珍惜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侨胞们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午,队员们前往汕头开埠文化博览中心,按时间轴陈列的实物、史料与场景复原,生动展现了汕头从渔村到“百载商埠”的蜕变。开埠后的汕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中西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队员们仿佛听见百年前的汽笛声,看见码头的繁忙景象。“汕头的开放与包容,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队员们表示,先辈们的开拓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汕头历史文化博览馆将队员们带入潮汕千年史。古老的木雕、传统的潮剧服饰、精美的陶瓷展品,诉说着潮汕文化的独特韵味。

7月7日,队员们从中山纪念亭出发,漫步小公园。骑楼群墙面斑驳,中西合璧的雕花诉说着1860年开埠后的繁华;街角的粿条香与老字号的吆喝声交织,让人恍惚置身于上世纪30年代的商埠盛景。

队员们在汕头实地考察(蔡杉屿 摄)

研学交谈:在对话中触摸文化温度

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研学团队采访了潮绣、剪纸、功夫茶、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当地导游、学生、游客等不同群体。队员们对于此次研学之旅感触颇深,这次研习活动不仅让课本上的潮汕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更通过实地考察与团队研讨,深化了对地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每一块石板、每一针潮绣都藏着故事,这种跨文化的研习让大家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2024级会计学(注册会计师)陈雅潼说到:“从潮州的传统坚守到汕头的开放交融,潮汕文化的生命力,正藏在这可触可感的砖瓦故事里。”2024级会计学(审计ACCA双语)沈怡欣说到:“作为一个潮汕人,漫步潮州古城,广济桥上的石梁载着千年商埠的记忆。汕头小公园骑楼群里,老茶客用盖碗冲一壶凤凰单丛,茶香混着蚝烙的焦香漫过街巷……潮汕,这片南粤的一隅之地,一直以最古朴的方式,将它从古至今的文化传承下去。”

队员们积极采访代表人物(蔡杉屿 摄)

研学总结: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

从潮州古城“海纳百川”的多元文化共生,到汕头侨乡守正创新的文化坚守,这些生动的文化样本展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包容性与创新力。此次南粤文化研学之旅,为“文迹寻粤队”的成员们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深度走访潮汕地区的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岭南大地的历史印记,更在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独特价值的认知。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既需要守护历史的厚度,更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以时代内涵。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文字录入:黄凤娟 国际商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