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孙源 张劲翼)为落实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7月15日至16日,经济学院英姿飒沐团队赴普宁开展“助力英歌文化,弘扬非遗魅力”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等形式,探寻英歌舞的传承密码,见证非遗文化为乡村发展注入的鲜活动能。
文化馆里的“非遗解码”——触摸英歌历史脉络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抵达普宁文化艺术馆。在工作人员的系统讲解中,队员们循着历史脉络,梳理出英歌舞从传统民俗到国家级非遗的发展历程:从宋代傩舞的雏形演变,到融入梁山好汉故事的表演程式,再到如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融合,英歌舞的“前世今生”逐渐清晰。馆内陈列的英歌脸谱、服饰道具以及普宁本地艺术品等文化元素,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多元共生。
随后,团队成员陈亮围绕英歌舞传承现状、保护举措等议题,对副馆长张潮明展开专题采访。张潮明谈到,英歌舞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守正”,更在于“创新”。这为团队后续的调研提供了关键思路,也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要在传统基因中注入时代活力。
实践团参观普宁文化艺术馆(黄勇啟 摄)
英歌情剧院的“沉浸体验”——感受非遗传承温度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转场至普宁英歌情剧院。工作人员先以“动作拆解+流派对比”的方式,详细解读英歌舞的“俏”“活”“劲”三大特点。不同流派在步伐节奏、槌法变化上的差异,展现出英歌舞的丰富内涵。
随后,队员们走进演习场地,开启“画脸谱+学跳英歌”的沉浸式体验。在脸谱绘制环节,黑白两色画笔在演出人员指尖流转,队员们从笔触中感悟“脸谱即人物”的文化寓意,更体会到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在学跳环节,当刻有“雷”“电”二字的槌柄握在手中,队员们的掌心已沁出汗水。鼓点响起的瞬间,脚步与土地共振,木槌划破空气的锐响与鼓点交织,形成震撼人心的声浪。队员黄勇啟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最后一个收势双槌指天,全场寂静三秒后的欢呼,让我读懂了英歌舞穿越百年的感染力。”
实践团队员体验跳英歌、画脸谱(黄勇啟 摄)
演出中的“时空对话”——见证非遗精神力量
夜幕降临,实践团观看了“英歌情”主题演出。鼓槌落下的刹那,舞台上的英歌舞者仿佛从四百年前的历史中走来,队员们在光影交错中与传统对话:心跳随鼓点起伏,呼吸伴槌花开合,满身尘土仿佛都化作了滚烫的星光。“那不仅是表演,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我们站在当下,却触摸到了宋时的夜雨、明代的旌旗”,队员王菡的感悟,道出非遗艺术“连接古今”的独特力量。
观看主题演出(黄勇啟 宋浩旸 摄)
白坑村的“振兴答卷”——见证非遗赋能实效
7月16日,实践团深入大坝镇白坑村——普宁英歌舞三大流派之一的发源地。这里的英歌舞以“动作最俏、鼓槌最活”闻名,每年正月,祠堂前的英歌舞表演总能吸引八方来客前来观赏。白坑村党总支书记伍跃群介绍,依托英歌舞带来的流量效应,白坑村走出了一条“文化+文旅”的振兴之路。四年间,破旧老区蜕变为“抬头是风景、低头是产业、转角遇文化”的和美乡村。队员们沿村道走访时发现,英歌元素已融入墙绘、路灯等公共设施之中。非遗研学基地里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村民们通过售卖英歌文创实现了增收。“英歌舞不仅是‘跳出来’的艺术,更是‘活出来’的产业。”伍跃群的话,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此次实践中,英姿飒沐团队紧扣“调研——体验——创作”闭环开展活动,团队不仅积累了英歌舞传承的资料,更深刻领会到青年学子在非遗保护中的使命:既要当好传统文化的“记录者”,更要成为“活化者”。队员们纷纷表示,将要把此次实践中的收获与感悟带回校园,让更多人了解普宁英歌舞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文字录入:张劲翼 经济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