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马锦娴)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7月7日至7月17日,珠宝学院学生党支部实践团前往花都区梯面镇开展视觉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实践活动,通过墙面彩绘、非遗集市、IP及农产品包装设计等方式,助力梯面镇乡村文化传播。
山歌传古调,醇酿绘新乡
为精准把握梯面镇文化特色和发展需求,实践团前往梯面镇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并了解了梯面镇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特色鲜明的农文旅体融合产业项目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经与梯面社区商定,实践团最终确认了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以客家酿酒、客家山歌、客家三酿为主要元素的墙绘内容。实践团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在设计中既保留了客家文化的传统韵味,又注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使客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墙绘作品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提升了乡村颜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实践团希望通过文化赋能,助力梯面镇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推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实现“文化兴村、艺术富民”的美好愿景。
实践团开展墙面彩绘工作(实践团 提供)
糍香承古味,采访述新方
为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实践团在梯面客家嫂的带领下,亲身体验了客家传统美食艾糍、传统手工艺竹编的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实践团还了解到梯面客家嫂是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力量,便邀请梯面客家嫂党支部委员李翠英进行了人物专访。李翠英介绍道,客家嫂团队经过多年发展,已从最初的志愿服务组织成长为当地文旅产业的中坚力量,更在客家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目前团队已开发出10条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线,将红山村的田园风光、百步梯的历史遗迹等景点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旅游网络。
实践团体验艾糍、竹编制作及采访客家嫂(实践团 提供)
茶山藏古韵,IP塑新装
梯面镇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深深吸引了实践团成员。实践团了解到梯面镇2000余亩的古茶园已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实践团深入古茶园进行考察学习,发现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古茶树不仅是珍贵的农业遗产,更是客家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此外,围绕古茶园开发的古树红茶、客家擂茶等特色茶品,已成功带动周边200多户茶农实现增收致富,充分展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基于对梯面茶文化的深入理解,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茶文化为核心进行设计。在IP形象设计上,团队精心打造了“梯小茶”形象:主体采用清新的绿色调,象征茶叶的天然本色;搭配质朴的米色调,传递出客家文化的亲和力。人物身着改良中式服装,绿色马褂与袖口的荷花纹样巧妙融合了梯面镇的地域特色。特别设计的茶杯盖帽饰与手中萌发新芽的茶杯,既突出了茶产业主题,又通过茶杯上的梯面镇标识强化了品牌识别度。实践团进一步将IP形象延伸应用至茶叶包装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吸引力的产品包装。
IP设计及农产品包装设计图(实践团 提供)
集市传古艺,非遗烙新章
实践团在梯面镇红山村精心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平台,举办了非遗集市活动,以“手作里的非遗密码,舌尖上的传统风味”为主题,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活动现场设置了漆扇制作、窗花拓印、水拓丝巾、植物拓印等六大体验区,让200余名参与者亲身感受非遗魅力。此外,此次活动还创新性地与传统美食相结合,设置了趣味十足的贴纸兑换机制。参与者完成非遗项目即可兑换双皮奶、均安鱼饼等特色美食,巧妙构建“文化传承-美食体验-情感共鸣”的良性互动循环。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活动策划、技艺展示到现场教学全程参与,以专业素养诠释文化魅力,用青春热情点燃传承薪火。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实践团不仅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开展非遗集市活动(实践团 提供)
镜头摄古调,数旅启新航
为展现梯面镇文旅融合发展成果,实践团还深入当地特色景点,精心拍摄制作《青梯新章》文旅宣传视频。视频以艺术墙绘为亮点,记录青年学子将乡村振兴与传统客家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在文化传承方面,细腻呈现了客家艾糍制作和竹编工艺,展现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航拍镜头则全方位展示了梯面镇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古茶园的采茶场景、王子山的云海奇观、红山村荷稻相映的田园画卷,以及承载客家历史的百步梯。通过“艺术+生态+文化”的多维呈现,该视频不仅生动记录了梯面镇特色文旅资源,更通过青年视角传播乡村魅力,助力当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实践团拍摄宣传视频(实践团 提供)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觉表达相结合,既提升了乡村环境品质,又增强了文化传播效果。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继续运用专业所长,助力乡村建设,为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文字录入:熊涛 珠宝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