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许桂铃)7月8日至19日,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路童行实践团奔赴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城西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公益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为当地孩子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抵达城西村后,实践团成员迅速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街坊百姓交流及和村支书座谈,了解当地文化教育现状,掌握了城西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痛点,包括留守儿童多、青年大学生返乡少、文化资源紧缺,乡村教育在数字启蒙、兴趣培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村民们普遍希望实践团能够为当地儿童带来知识启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村支书特别指出,城西村作为典型示范村,在推动乡村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中需持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迫切期望实践团的到来能为孩子们带来启蒙与学习动力。
实践团在城西村开展实地调研(徐熠婷 郭依纯 摄)
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精心设计了少儿编程、趣味数学、瑶族扎染、手工美术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少儿编程课堂上,考虑到乡村孩子对编程的陌生感,实践团成员以生活中常见问题为引,用“纸飞机”的分解步骤类比代码组合,将抽象的代码块具象化,同时,讲解编程基础指令,让复杂的代码术语变得易懂。实践团成员准备了适合儿童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同学们只需拖拽模块就能完成简单程序。在成员们的指导下,同学们上台操作和书写代码模块。课程结束时,超过七成的同学能独立编写定义函数、打印语句的程序,有的同学还创造性地给题目添加了新的方法,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乡村孩子打开了数字世界的大门。
瑶族扎染课程上,实践团成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从传统扎染工艺步骤出发,引导同学们了解当地瑶族文化,提升同学们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随后,实践团成员融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用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展示不同扎结方式对应的染色效果,让同学们看到图案变化与扎结方法的关系。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扎染工艺,培养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魅力。
趣味数学课程上,实践团成员创意性地运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中的数据分析思维,分析乡村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设计了一系列趣味题目。课程以“闯关游戏”形式展开,设置了“数字迷宫”“图形密码”“逻辑谜题”等关卡。同学们分组竞答,在解题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通过测试对比,同学们的数学解题速度平均提高了30%,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针对当地儿童安全事故频发的痛点,实践团成员创新设计了安全教育课堂,运用互动教学法与情景模拟技术,系统讲授防溺水安全规范、道路交通规则、性侵害预防知识及地震应急避险技能等。课堂上,同学们积极举手参与互动,围绕“陌生人应对策略”“地震避险要点”等核心议题主动表达观点、分享思路,并通过小组讨论与上台展示应对突发危险情况的方式,使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内心,切实掌握应对危险的能力。
实践团为城西村同学们讲授特色系列课程(徐熠婷 章俊楷 郭依纯 摄)
此外,实践团还开展了农业基地实践参观、趣味手工、红色教育、环境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农业基地实践参观中,实践团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同学们介绍和演示数字农事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带领同学们走进农田辨认作物、学习种植技巧,体会农耕乐趣与艰辛。趣味手工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带领同学们制作手工风车,借助AI绘图工具将制作步骤细化为卡通简笔画教程,让同学们在动手过程中学习“对称”“平衡”“风力动能”等科学知识。红色教育课堂上,实践团成员采用情境导入法,将经典红色故事与本土红色记忆相串联。环境卫生教育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引导同学们树立环保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关注同学们的内心世界,助力其健康成长。
实践团带领同学们来到耘曦生态基地参观实践(徐熠婷 章俊楷 郭依纯 摄)
此次公益课堂活动成果显著,获得了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并向实践团颁发了表扬信。通过一系列课程,实践团为城西村的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知识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e”路童行实践团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教育,继续探索适合乡村教育的创新模式,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字录入:李浩亮 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