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新闻   新闻详情

【城理青年行】经济学院“薪火相传”小办实践团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时间:2025-07-25 浏览量:11
分享

本网讯(记者 刘坤钊 王姝娴 董嘉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下,经济学院“薪火相传”小办实践团于7月7日奔赴花都罗仙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

漆扇课:掌心的斑斓与勇气

7月7日,实践团成员走进1-3年级教室,教孩子们制作漆扇,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渐被淡忘的非遗,感受老祖宗的智慧。考虑到低年级孩子的动手能力,教学侧重趣味引导。实践团成员先展示传统漆扇作品,绚丽的色彩引得孩子们惊叹。实践团成员示范用颜料制作漆扇的过程,提起的扇面绽放出灵动色彩,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示范后,孩子们轮流尝试。经过一番努力,小朋友们的漆扇作品终于完成了。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展示给同学们和老师看。看着孩子们挥舞着五彩漆扇,实践团成员深知:让非遗走进课堂,就是让传统扎根童心,这正是弘扬非遗最坚实的一步——当孩子们爱上这些手艺,文化的火种便不会熄灭。

漆扇成果展示(王姝娴 摄)

螺钿课:贝壳里的星河

另一间课室,4-6年级的孩子们围坐桌前,被贝壳片、木质底板吸引。实践团为孩子们带来渐被淡忘的非遗螺钿课,让孩子们感受古人“师法自然”的魅力,搭建传承桥梁。课程采用简化工序:在金属底板画图案,将贝壳片剪成对应形状粘贴。孩子们纷纷发挥想象,用贝壳拼出各种图案,活动室成了“发光的花园”。最后,孩子们举着螺钿成品合影,贝壳的虹彩在阳光下流转,映亮一张张笑脸。队员们感慨,这正是非遗课的价值:让孩子成为传承纽带,让古老技艺走出课堂,在生活里扎根,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实践团成员向孩子们讲解螺钿工艺(吴坤颖 摄)

薪火相传,双向奔赴

7月17日,实践团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落幕。10天前,实践团成员带着教案走进这所乡村小学,为孩子们播撒一点光;10天后,是孩子们用纯真与热情,让实践团成员读懂了“三下乡”的意义——薪火相传,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在彼此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罗仙村村委会也在致谢函里表达了对实践团的认可和感谢。

  罗仙村村委写给“薪火相传”小办实践团的感谢信(村委卢美仪 摄)

返程的车窗外,罗仙小学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些奔跑的脚印、贝壳的纹路、炫彩的油漆,早已刻进记忆里,成为实践团成员青春里最珍贵的勋章。未来,“薪火相传”小办实践团将继续践行使命,进一步优化内容,拓展课程体系,为罗仙村乃至更多乡村的孩子们带去更优质的教育,为乡村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字录入:张劲翼 经济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