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刘佳颖)8月23日至8月27日,我校管理学院“萤火虫”实践团前往广州市花都区大㘵村“小禾的家——流动儿童社区友好空间”开展为期五天的“点点荧光,点亮梦想”“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水彩绘画义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助推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秋风拂过,友谊初生
8月23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人来到花都区大㘵村“小禾的家——流动儿童社区友好空间”。由于该社区所接收的儿童均为大㘵村周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经济条件有限、学习资源匮乏,加之假期通常由长辈照看,假期生活单调乏味。因此,活动报名伊始就得到了小朋友们的积极响应。
为给孩子们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活动以多种破冰小游戏拉开帷幕。通过自我介绍、击鼓传花、小板凳等游戏,孩子们在欢笑声中逐渐熟悉,亲近的交流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友谊,为之后的义教奠定了良好基础。
破冰活动(梁炜薪 摄)
水彩绘画,传承中华之美
8月24日,水彩绘画义教活动以枇杷作为主题正式开展。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精心勾勒,在水色交融的世界里尽情执笔挥毫。从铅笔描绘轮廓到水彩上色,每幅作品都充满了孩子们独特的创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枇杷形象。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表示:“我很高兴看到我的孩子在绘画时如此投入,他不仅学到了绘画技巧,还学会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朋友枇杷绘画作品(刘杨丰硕 摄)
8月25日,在前一天枇杷绘画的教学基础之上,实践团成员正式带领孩子们进入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世界。描绘的对象有:青花瓷、京剧脸谱、灯笼。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元素。首先是青花瓷,作为从唐宋时期一直发展至今的陶瓷艺术,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艺术分享、技法教授后,孩子们开始上手实践。将青色的水墨画合理的布局在瓶子轮廓中,使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完美和谐地融合到一起。不仅体现了挥洒自如的文人意境,而且加入了作者主观的色彩感受。接下来是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京剧,其中的脸谱元素具有超强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色彩。因为丰富的色彩没有造型要求的束缚,可以极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所以孩子们在绘制脸谱的过程中更加的轻松、自在。
小朋友青花瓷绘画作品(刘杨丰硕 摄)
小朋友京剧脸谱绘画作品(刘杨丰硕 摄)
最后一天,绘画课程以灯笼作为描绘对象。提到灯笼,不禁让大家想起过年时祥和热闹的气氛。孩子们利用各色的水彩颜料,创作出了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灯笼形象,色彩斑斓、寓意吉祥。实践团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下,结束了此次义教之旅。
小朋友灯笼绘画作品(刘杨丰硕 摄)
义教过程中,孩子们以色彩捕捉枇杷的清香,用水彩勾勒青花瓷的神秘,用多彩京剧脸谱与祥和的灯笼表达自己的创意。在创作中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耐心、专注力和想象力等个人优秀品质,而且还能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青花瓷水彩画展示现场(刘佳颖 摄)
水彩华章,润泽心灵成长
水彩绘画作为一种融合传统与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此次义教活动选用水彩绘画的形式,旨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画笔在孩子们手中化身成梦想的魔杖,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和所得。
通过与实践团成员互动,将传统文化与教育、情感表达相结合,不仅能让孩子们领略艺术之美,还能让小朋友们获得知识、分享情感,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更多元素。
画里世界,彩色童年,为期五天的三下乡义教活动暂告一段落,孩子们对实践团师生依依不舍。目前,实践团也已与“小禾的家——流动儿童社区友好空间”建立了密切联系,未来也将为那里的孩子们带来更多富有趣味的公益活动。
文字录入:应澎 管理学院;编辑:陈靖岚